LM Skin Centre Logo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皮膚資訊 » 皮膚知識與問題 » 兩側性太田母斑樣色素斑

兩側性太田母斑樣色素斑

兩側性太田母斑樣色素斑

「兩側性太田母斑樣色素斑」,又一個艱深的醫學名詞。其名由英文Acquired bilateral nevus of Ota-like macules(ABNOM)翻譯過來。

顧名思義,它與nevus of Ota(太田母斑)有點兒相似。這個皮膚問題,網上流通的有不同的譯名,分別為「褐藍色顴痣」、「顴痣或崛之痣」。英文亦有另一個名字叫Hori’s macules,可見此皮膚問題並沒有統一的稱呼。以下我會用簡稱ABNOM。

沒有一個正式的統計香港人ABNOM的病發率,但亞洲人的病發率為0.8%。看似是不太普遍的問題,患者以女性居多,女對男的比例為六對一。一般會在20-30歲開始出現,部份人的原因是家族歷史。其臨床病徵為藍黑、啡色或灰色斑點,對稱地出現在兩邊的前額、上下眼皮和顴骨的位置。因為雀斑、荷爾蒙斑亦常常出現在相同的部位,所以有些病人,甚至醫生會混淆這三種皮膚問題。

ABNOM形成的原因相信是由於黑色素細胞因不明原因進入真皮層後變成靜止狀態(真皮層是不應該有黑色素細胞存在),然後因為紫外線、荷爾蒙、皮膚發炎等激發黑色素細胞變得活躍,釋放黑色素,形成ABNOM。至於為何只出現在特定位置,就不得而知了。

因為ABNOM是真皮層的問題,其處理會比其他色素問題複雜。ABNOM中的黑色素細胞集中在血管附近,而且荷爾蒙斑很多時會與ABNOM同時出現,加大治療後副作用出現的可能性。因處理方法的不同,預後(prognosis)也不同,所以準確判斷是十分重要的。治療方面,有些醫生會嘗試用果酸、鑽石磨皮或除斑膏來治療,但效果往往不理想。現時最有效的方法便是用納秒激光。醫生會選擇694nm、755nm或1064nm波長的激光,1064nm波長的激光能達到較深層的皮膚,其效果比較理想。一般要每隔一至三個月一次,做多次治療,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治療後可能出現的副作用為發炎後發紅(post-inflammatory erythema)、發炎後色素沉澱(post-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和反白(post-inflammatory hypopigmentation)等。兩側性太田母斑樣色素斑的治療比較複雜,進行治療前,一定要給醫生判斷才可。